研究新知分享
憂鬱症患者接受重複經顱磁刺激的個人化方案:納入腦狀與生理特徵
對於抗憂鬱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憂鬱症,重覆經顱磁刺激 (rTMS) 和西塔高速叢集刺激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TBS) 是經實證可能有效的治療方式;然而臨床上,患者對於經顱磁刺激治療的反應仍是因人而異。由於透過TMS參數設定的變化,可以給予患者不同的刺激方式,若能依據病患不同的臨床症狀與生理表現,選擇效果可能最佳的個人化治療方案,將能提高此項療法對憂鬱症患者的幫助。

圖一、rTMS治療臨床決策流程建議
本中心林彥鋒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與國內外多位憂鬱症與腦刺激治療專家,獲國際期刊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and Neuroscience邀請,回顧並整理現有的相關文獻,合著 ”Personalization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個人化重覆經顱磁刺激治療重鬱症–依據精神疾病共病)”一文,發表於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and Neuroscience 2021年5月號。本文由林彥鋒醫師與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周伯翰醫師擔任共同第一作者,安南醫院蘇冠賓教授為通訊作者。
文中建議依據憂鬱症的精神科共病 (例如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物質使用疾患等),如何選擇較適當的TMS治療方案,也提供了可能的機轉解釋。此外也討論了預測rTMS治療反應的神經影像與電生理生物標記,與可能的臨床應用。本文也依據現有的研究結果,探討療程中變換治療方式的抉擇與時機。最後,作者討論了針對rTMS或iTBS的個人化重鬱症治療,未來的研究與臨床發展可以有哪些重點與方向。rTMS提供了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憂鬱症患者一項新選擇,若能發展出具科學實證的個人化治療模式,將是患者的一大福音。
202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