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知分享
思覺失調症病人換用阿立哌唑,宜注意泌乳素是否降得過低,以避免導致症狀反彈
思覺失調症患者接受第2代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雖可避免第1代藥物常見的錐體外症狀的副作用,卻容易有高泌乳素血症 (hyperprolactinemia) 的副作用。
若是轉換至更新一代的阿立哌唑 (aripiprazole),則過高的血中泌乳素濃度可降至正常。不過,有些病人換藥後的泌乳素濃度會降到異常低的程度;這些人有較高險會在後續追蹤時出現妄想或幻聽症狀的回升。
這是臺大醫學校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團隊最新發表的研究成果,剛於11月23日在BMC Psychiatry線上刊登 。

圖1:泌乳素異常低弱與精神病性症狀回升的累積頻率,隨著追蹤時間,兩者上升趨勢存在著連動的關係。圖片來源: Jen et al. BMC Psychiatry 2020; 20(1):552
一般的抗精神病藥物會與多巴胺D2接收器結合,以阻擋過高的多巴胺與其接受器產生作用,進而抑制精神病性症狀。然而,完全阻擋多巴胺與其接收器產生作用,會造成錐體外症狀、高泌乳素血症等副作用。為了減緩這個現象產生,越來越多的醫師嘗試將病人由一般的抗精神病藥物轉換至更新一代的藥物,像是阿立哌唑 (aripiprazole)。阿立哌唑能夠同時扮演多巴胺D2和血清素5-HT1A接受器的部分作用劑 (partial agonist),以及血清素 5-HT2A接受器的拮抗劑 (antagonist)。這樣特殊的藥理機轉,使它能成功的減少傳統抗精神病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包括高泌乳素血症。
本篇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任雅文,現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生,在分析病人由其他抗精神病藥物轉換至aripiprazole後,於追蹤期間內各項生化及臨床指標的變化狀況。她發現 aripiprazole確實成功的降低了多數病人的血中泌乳素濃度。但是, 63位至少成功完成兩週追蹤的病人當中,竟有高達39.7% 的人在追蹤過程中產生泌乳素低於正常值 (< 3.7 ng/ml) 的現象。「那麼轉換藥物所造成泌乳素降到異常低的這個現象,會對病人造成哪些重要的影響呢?」雅文向她的指導老師陳為堅教授提出這個問題。
在團隊討論時,臺大精神科的黃宗正主任建議探討泌乳素的改變,是否與精神病性症狀的回升有關。「為了讓將來醫師在應用時,可以單憑一次症狀評估,即可判斷病人是否有精神病性症狀的回升」,陳為堅敎授提到他的想法是以「較前次評估,量表分數增加2分以上,且日後未產生分數反降者」為精神病性症狀回升的定義。
雅文的分析結果顯示,在轉換至aripiprazole後產生泌乳素異常低弱的人當中,有48%的人於後續追蹤的過程產生精神病性正性症狀的回升。相對地,在轉換藥物後泌乳素維持在正常範圍者中,僅有23.7%的人發生這個現象。接著利用多變項羅吉斯迴歸分析控制干擾因子後,轉換至aripiprazole後造成泌乳素異常低弱者產生精神病性症狀回升的危險性是未造成泌乳素異常低弱者的3.55倍。此外,如圖1所示,泌乳素異常低弱與精神病性症狀回升的累積頻率隨著追蹤時間,兩者上升趨勢存在著連動的關係。
「部分長期使用傳統抗精神病藥物的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可能因爲多巴胺D2接收器被藥物完全阻斷,進而造成神經元突觸增生出更多的多巴胺接受器,我們稱之為多巴胺接受器過度敏感 (dopamine receptor supersensitivity)」,本篇論文的通訊作者陳為堅教授(現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解釋這個觀察的可能機制。「當這些多巴胺接受器過度敏感的病人轉換至aripiprazole 這類型藥物時,因為此藥物對多巴胺D2接收器產生的部分刺激作用 (partial agonist),會使多巴胺經由結節漏斗路徑 (tuberoinfundibular pathway) 產生泌乳素下降,並且同時刺激中腦邊緣系統通道(mesolimbic system) 造成精神病性症狀回升的現象」。
這些發現顯示,將病人轉換抗精神病藥物至aripiprazole後,若出現血中泌乳素濃度降至過低,可能是潛在精神病性症狀回升的警告信號。因此,未來要轉換長期慢性思覺失調症病患的抗精神病藥物至aripiprazole時,換藥後監控泌乳素濃度,有助於避免患者產生精神病性症狀的回升。
—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