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知分享
初次性經驗的早晚與日後不安全性行為:藥物的中介角色
不安全性行為所造成的全球疾病負擔,在84種危險因子中排名第13高。
針對大臺北地區一群有抽菸、喝酒的年輕成年人,在16歲前有初次性經驗者,日後會有不安全性行為的風險就較高,而藥物的使用可能在兩者間扮演中介的角色。這是臺大公共衛生學院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剛於11月3日被BMC Public Health線上刊登。
在臺灣和其他傳統的亞洲社會,年輕人對性的態度逐漸開放,發生初次性經驗的年齡也逐漸下降。值得關注的是,16歲前即有性經驗者 (性經驗早發者),以後有不安全性行為的風險是否會增加?要研究這個議題,樣本中必須要有足夠的性經驗早發者。
在2004到2006年間的全國中學生調查結果指出,高三學生中只有3%的男生和1.6%的女生在16歲前有性經驗。因此,若要探討初次性經驗的早晚與日後不安全性行為的關係,勢必要藉助於性經驗早發頻率較高的樣本。

圖一:比較性經驗早發者 (初次性經驗< 16歲) 與非性經驗早發者 (初次性經驗³ 16歲) 的各種不安全性行為、物質使用、及性行為前使用非法藥物的盛行率。(圖片來源: Wu et al. BMC Public Health 2020; 20:1647)
來自澳門的胡達亮,本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在就讀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班期間 (2016-2018),對於年輕族群的性行為與健康的議題感到興趣。他發現指導老師陳為堅教授的研究團隊曾在2007至2010年期間,使用「回應者引介抽樣法」 (respondent-driven sampling, RDS) 招募了1115位有菸、酒使用習慣的成年人 (年齡中位數27歲)。
「我發現這批樣本非常適合用來探討這個議題,因為在有回答關於性行為的916人中,高達9%的人在16歲以前有性經驗,其中男性的比率 (11%) 比女性 (7%) 高」,吳達亮回想當初提碩士論文研究計畫時的考量。「更特別的是,這群樣本中曾經使用過非法藥物的比率高達21.2%,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達亮進一步指出,「因此,讓我可以多問一個重要問題:若性經驗早發者與日後不安全性行為之間有關聯,會不會是透過性行為前之非法藥物使用的中介?」。為了這個問題,達亮特別去學習流行病學新發展的分析策略「因果性中介分析」 (causal mediation analysis)。
在這項研究中,達亮界定了4種不安全性行為 (risky sexual practices),分別是: (1) 多重性伴侶 (八位或更多); (2) 一夜情; (3) 團體性愛 (group sex); 與(4) 罕用保險套。結果不出所料,如圖一所示,性經驗早發者 (79位男性,30位女性) 相較於非早發者 (499位男性,308位女性),在4種不安全性行為與多種物質使用 (經常的酒狂飲、非法藥物使用、愷他命的使用、以及性行為前非法藥物的使用) 的盛行率比較高,而且女性的兩組間對比,甚至比男性兩組間的對比還要大。
利用多變項羅吉斯迴歸分析來控制干擾因子後,性經驗早發者在3種不安全性行為,包括多重性伴侶、一夜情、與團體性愛,盛行率都比非性經驗早發者之盛行率顯著地高。而且性別與性經驗早發有交互作用。意思是性經驗早發與不安全性行為的關聯強度,在男性的強度大於在女性的強度。
為了更深入瞭解藥物使用在性經驗早發與不安全性行為之間的角色,達亮把性行為前的用藥當成中介因子 (mediator),對4種不安全性行為逐一分析。結果發現,除了罕用保險套外,其餘的3種不安全性行為都有顯著被性愛前用藥所中介的百分率,分別為多重性伴侶的16.7%、一夜情的18.6%、與團體性愛的16.6%。
為何比較年輕就開始有性經驗的菸酒慣用者,日後比較會有不安全的性行為?針對這個問題,本篇論文的通訊作者陳為堅教授,現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認為「年齡較輕即有性經驗的人,常常也較容易有酒的狂飲經驗,以及非法藥物的使用,尤其是愷他命。這些現象代表性經驗早發者具有追求感官刺激 (sensation-seeking) 或是較容易衝動 (impulsivity) 的人格特質。一旦在性行為前用了藥物,藥效本身也可能使得當事人無法留意性行為是否安全。」
這些發現對於年輕成人不安全性行為的防治有一些啟示。由於菸酒慣用者比一般民眾較傾向年齡較輕時即有性經驗,如要他們避免不安全的性行為,需要有針對這群人的特性而設計的健康介入。同時,使用酒精和非法藥物後,拒絕不安全性行為的能力也會相對降低。因此,性健康教育中,若能搭配藥物濫用的預防,將能更有效地減少他們性行為所帶來的潛在健康危機。
—
20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