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知分享
穩定藥癮治療能大幅降低女性海洛因施用者自殺
鴉片類使用相關的傷害及死亡,在過去10年已成為全球重要公共衛生的議題。
藥物過量(overdose)、自殺及傳染病為3大死因,其中自殺尤其是35歲年輕藥癮族群的首要死因。
為因應國內快速增加的靜脈注射藥癮者感染愛滋病人數,台灣於2006年9月開始推動藥癮治療;推動初期針對海洛因成癮治療藥物以美沙冬為主。根據疾病管制署規定,美沙冬等藥物使用者須至特定醫療院所看診,於當場領取美飲用,不得擅自攜帶藥物離開。若超過14天未服用美沙冬者,均必須轉為「離案」身分,並停止此療程之給藥。

圖片來源: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
台灣非法藥物成癮者女性的比例落於12%~13%。傳統上藥癮治療方案的設計及服務規劃,多以男性為主;鮮少考慮女性特定的復原歷程及治療需求。為進一步了解接受海洛因使用疾患治療女性的治療歷程,本研究團隊從替代治療作業管理系統挑選出2012年至2016年加入替代治療的女性(共2780位)為研究對象,進一步連結其就醫紀錄(包含全民健保門急診、住院紀錄)及死因統計檔。
經用競爭風險存活分析(competing risk survival analyses),調整6個社會人口學變項及5個臨床特徵變項,結果發現有1.2%的接受美沙冬治療女性,在加入治療後一年內曾經因為自殺意圖至醫院求醫,0.5%的女性在加入治療後的三年因自殺死亡。自殺意圖發生的高峰期出現在治療開始後的第八個月,自殺死亡的風險在前一年半則較為趨緩。
加入美沙冬治療前三年有憂鬱症相關診斷是一年後自殺意圖及確認的自殺死亡最具預測力的因子(自殺意圖校正風險比率= 3.45,95%信賴區間= 1.66 – 7.19;確認的自殺死亡校正風險比率= 3.47,95%信賴區間= 1.20 – 10.0)。持續留在美沙冬治療顯著降低52%可能的自殺死亡(含自殺死亡、意外用藥過量及不明原因死亡)。
研究團隊陳宛庭(陽明公共衛生研究所畢業,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社會工作博士生)找到參與美沙冬治療的女性中自殺行為的最重要的預測危險因子- 憂鬱症治療史。這現象可能與女性藥癮者劣勢成長環境、缺乏社會支持、及家庭社區資源有限等因素有關。此外,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王聲昌主治醫師指出,參與替代治療的病患在治療期間的出席狀況較不穩定,如何提供完整且整合性高的治療方案,是後續提升臺灣藥癮治療品質的首要議題。
本篇通訊作者陳娟瑜教授,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亦為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表示,本篇研究有以下3點建議:
(一)藥癮相關專業人員應對參與美沙冬治療個案的醫療和社會需求進行全面評估;
(二) 藥癮治療服務的設計、輸送及成效,應將性別差異列為發展及評估參數;
(三)自殺行為風險的監測應不僅限於臨床就醫時。對於治療退出者,應發展後續社區追蹤或進行家訪評估。
此項研究成果於2018年獲得NIDA Women & Sex/Gender Differences Research Junior Investigator Travel Award、2019年獲得台灣公共衛生學會聯合年會海報展示優秀論文獎,且全文將於2020年12月1號正式刊登在國際期刊「酒和藥物依賴」(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 217; 108277]。
–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