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研究新知】居住地的社經環境會影響居民的檳榔使用:2014年全國物質使用調查之多階層分析

研究新知分享

居住地的社經環境會影響居民的檳榔使用:2014年全國物質使用調查之多階層分析

嚼食檳榔的行為,不只跟個人的特性有關,也與所居住之鄉鎮的社會經濟環境有關。

在台灣,除了飲酒和吸菸之外,另一個普遍使用且值得關注的成癮物質為檳榔。嚼食檳榔在亞洲很多地區,其實有長久的歷史文化背景。過去許多研究已證實檳榔的長期使用,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風險。以往對於嚼食檳榔之相關因子的研究,大多關注在個人層次,較少以全人口代表性樣本來分析社會環境層次的相關因素。這是由臺大公共衛生學院與國家衛生研究院之研究團隊最新發表的研究結果。

圖: “Areca Nuts Production: Cut Off the Head and Tail of Areca Nuts.” (Photo credit: Rita Huang, 2020)

這項研究以2014年全國物質使用調查的13392位成人為研究對象。該研究先採用2010年全國普查和相關社會經濟資料庫的16種變項,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後,萃取出三項鄉鎮層次因數: 家庭解組 (Family Fragmentation)、偏鄉弱勢 (Rural Disadvantage),以及富裕程度 (Affluence)。為了與嚼食檳榔比較,該研究同時分析二種喝酒 (低風險飲酒、有害性飲酒) 與二種吸菸 (規則吸菸、尼古丁依賴) 行為。多層次模式分析結果顯示,嚼食檳榔與尼古丁依賴這兩種行為,有相似的個人層次和鄉鎮層次的危險因子。以鄉鎮層次而言,居住在家庭解組和偏鄉弱勢程度較高的地區,居民嚼食檳榔和有尼古丁依賴的勝算也較高。但是兩者仍有一些差別:嚼食檳榔的男女差異更高於尼古丁依賴,嚼食檳榔與偏鄉弱勢的相關強度也高於尼古丁依賴。

「居住地社會環境的弱勢,可能導致居民無法獲得所需要的資源、工作機會和社會支持,並增加個人的心理壓力和物質使用行為,」研究團隊成員龍玉 (公衛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畢業校友,現為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所博士生),解釋這當中可能的原因。此外,公衛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的張書森副教授則指出,「偏鄉弱勢的指標,也可能與檳榔的栽種地區有關,增加檳榔使用的可近性。人們居住地的環境實為重要的影響因子,值得更多的研究持續探討。」

本篇通訊作者,亦為2014年全國物質使用調查之研究主持人陳為堅教授 (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現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亦表示,本篇研究顯示「個人物質成癮行為是鑲嵌在其所處的社會環境脈絡之中,」因此,公衛政策的介入,不只要從個人層次著手,還需考量社會環境的影響,包括提供充足的社會資源和強化社區對家庭的支持,以建立完整的社會預防網絡。

全文已在國際期刊「物質使用與不當使用」(Substance Use & Misuse) 2020年8月21日正式刊出 [55(12):2025-2034]。

08/25/2020

Loading

Comments are closed.